人头攒动的景区里,游客们小心翼翼地捂紧钱包,人均消费连续三年悄然下滑。
今年国庆中秋8天长假,全国国内出游人次高达8.88亿,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加了1.23亿人次。热闹的旅游市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旅游人数上升的同时,旅游消费却呈现降级趋势。
经测算,今年国庆中秋8天人均消费911元,比去年少5元,比2023年少1元,连续三年下降。这一数字甚至比2025年上半年人均旅游消费958.9元还要低。这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旅游市场 “旺丁不旺财” 的真实状态,也让人忍不住追问:8.88 亿游客到底为什么不愿多花钱?
单看总量数据,今年国庆中秋的旅游市场确实透着 “繁荣”。除了 8.88 亿的出游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也达到 8090.06 亿元,比 2024 年同期多了 1081.89 亿元,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觉得旅游行业正在强势复苏。可一旦把总量拆成 “人均”,反差就立刻凸显出来。
按 8 天假期计算,游客日均消费仅 132.5 元,这个金额放在一线城市,连一顿像样的正餐都很难覆盖,更别说还要承担交通、住宿、门票等综合开支。而且这种 “人均消费疲软” 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在旅游大省四川,这种情况更明显,国庆中秋假期里四川接待游客 4734.15 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 384.01 亿元,算下来人均消费只有 811 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了 100 元。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公共文化场所的客流变化。这个假期,全国各地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免费或低价场所游客接均有增长,如四川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接待群众931.43万人次,同比增长31.1%;河南省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等进馆量达708.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5%;这些游客愿意花时间泡在免费场馆里,而不是去收费景区、买高价纪念品,这背后其实是消费选择的悄然转向 —— 大家不是不想旅游,而是更倾向于 “少花钱、多体验” 的方式。
游客 “不愿花钱” 的行为,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成体系的消费习惯转变,从决策到体验透着 “理性”。
最核心的转变是 “性价比成了决策第一标准”。过去游客可能会因为景区名气大就愿意花高价门票,现在却会提前在网上对比多个景点的免费政策、周边消费情况,优先选免费或低价景点;住宿上也不再执着于星级酒店,很多人会选性价比高的连锁酒店,甚至为了缩短住宿时间,选择 “当天往返” 的短途游。比如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周末开车 1-2 小时去周边县城的古镇,白天逛免费老街、吃当地小吃,晚上就返程,全程花费控制在 200 元以内,这种 “低成本出游” 模式越来越普遍。
面对这种变化,各地其实也在主动应对。这个假期全国一共举办了超过 2.9 万场文旅活动,发放的消费补贴超过 4.8 亿元,目的就是想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但从结果来看,这些举措更多是带动了 “出游人数”,却没真正提升 “人均消费”。拿四川来说,实施了 “文旅 + 百业” 的策略,推出了不少创新场景,如绵阳市蝴蝶谷景区的 “电竞 + 山水” 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山水间玩电竞游戏;甘孜州将非遗研学、文创产品和节庆美食结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可实际情况是,游客只愿意为核心体验买单 —— 在蝴蝶谷玩电竞、在甘孜学非遗,却很少游客买景区里的文创产品,也不会在景区餐饮消费,附加服务的消费意愿越来越低。
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低门槛消费更受欢迎”。红色旅游和传统文化活动因为消费成本低,成了很多人的首选。四川全省 36 家红色旅游景区,假期接待游客 395.23 万人次,同比增长 6.02%;还有陕西延安、贵州遵义等地的红色景区,也都是客流爆满。这些地方大多数不收门票,或者门票价格低,游客花少量钱就能感受红色文化,这种 “低投入、高意义” 的消费,正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游客的消费选择,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宏观经济、自身行为模式和行业供给等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层面的变化,才是 “不愿花钱” 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让日常开支增加,再加上就业不确定性变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变缓,大家开始更谨慎地规划开支,非必要的消费都会尽量缩减,高端旅游消费首当其冲。2023 年的数据显示,国内私人债务占 GDP 的比例高达 194.9%,远高于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普通人更愿意把钱存起来应对风险,而不是花在高价旅游上。比如过去家庭可能会每年安排一次国外长途游,现在更倾向于国内短途游,预算也砍了一半以上。
其次是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过去旅游是 “到此一游” 的观光模式,不管花多少钱,只要去过、拍过照就满足;现在却转向了 “注重性价比的休闲度假”,尤其是年轻人,这两年流行的 “特种兵旅游”, 用短时间、少预算钱逛更多的景点。还有一个变化是 “智能终端改变了消费习惯”,大家会用手机查攻略、比价、订低价票,自由行、自驾游的比例越来越高,县域旅游、小众目的地的搜索量同比翻了一倍,通过这些方式,游客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情绪价值取代了物质享受”,现在旅游不是为了买奢侈品、住豪华酒店,而是为了放松心情,周边游、短途游因为能快速缓解压力,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些旅游方式本身消费就低。
再是旅游行业自身的结构性矛盾。现在行业里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高质量的文旅产品不够,传统的低质产品却过剩。比如很多景区还是老一套的 “门票 + 纪念品商店” 模式,体验单一,却要收高价门票;而大家真正想要的 “深度体验产品”,比如定制化研学、沉浸式文化体验,却很少有景区能做好。这种供需错配,让游客只能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外,行业里的价格战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让消费意愿变低。就如2024 年国庆期间,全国酒店均价同比下降 4.5%,很多酒店为了抢客源,压低价格却降低服务质量;有些景区甚至出现 “强制消费”“宰客” 的情况,这些都让游客不敢轻易花钱,形成了 “低价低质” 的恶性循环。
中国游客的消费转变,不只是影响国内市场,还在深刻改变全球旅游市场的格局,从境外消费模式到目的地竞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是 “中国游客境外消费从‘买买买’转向‘重体验’”。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境外人均购物支出同比下降 22.3%,但体验类项目的支出却增长了 9.7%。过去去欧洲会买奢侈品、去日本会买电子产品,现在更愿意去瑞士滑雪、去泰国学泰餐。这种转变对依赖中国游客购物的国家影响很大,正如瑞士钟表业联合会报告所说:中国大陆游客在瑞士的奢侈品消费同比下降 12.7%;日本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更明显,2025 年上半年访日的中国大陆游客数量,只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 68%,东京银座、新宿等传统购物区,已经有不少免税店因为客流不足关闭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 “全球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竞争格局变了”。过去中国是很多国家的第一大客源国,现在这个位置正在被其他国家取代。泰国 2025 年 1-5 月的数据显示,印度游客数量第一次超过中国,成为泰国最大客源国(印度 187 万人次,中国 176 万人次);马尔代夫的中国游客数量,也被俄罗斯和印度超越。就连欧洲的热门目的地,比如瑞士少女峰铁路,中国游客的回归率只有 25%,远低于预期。这种变化倒逼全球目的地调整策略,比如法国巴黎开始增加中文导览的体验项目,而不是只盯着购物;日本京都则推出了 “传统文化体验套餐”,吸引游客深度游,而不是单纯购物。
还有一个关键趋势是 “全球旅游市场的生态在重构”。联合国旅游组织统计,2024 年中国游客海外支出虽然达到 2510 亿美元,超过了疫情前水平,但人均花销却下降了 24%,而同期美国游客的人均海外花销增长了 14%,这种反差说明中国游客的消费更理性了。ForwardKeys 的分析师说,这种转变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市场结构性调整的结果,中国游客不再是 “高消费” 的代名词,而是更注重实质价值。这也让全球旅游市场出现了 “分化”:欧洲传统旅游城市比如巴黎、布鲁塞尔,因为中国游客购物消费减少,旅游业收入缩水(法国旅游业损失 680 亿欧元,比利时预计下降 30%);而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印尼,因为推出了性价比高的体验项目,吸引了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游客,旅游业反而实现了增长。正如彭博社观察到的,当中国 5.2 万亿的旅游消费更多留在国内,当中国游客变得更理性,整个世界都在学习适应这个 “新的中国游客时代”。
面对游客消费的新变化,文旅产业不能再靠 “门票经济” 和 “人海战术”,必须主动转型,从 “拼数量” 转向 “拼质量”,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科技赋能是重要的突破口。现在越来越多景区用科技提升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让游客愿意为 “好体验” 花钱。甘肃敦煌莫高窟启用了新一代数字导览系统,游客用手机就能听专业讲解,还能看洞窟的高清数字影像,不仅解决了 “游客多、讲解难” 的问题,还让体验更深入;杭州西湖、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等景区,用智能预约、拥堵预警技术,游客提前在手机上预约就能错峰游览,不用排队浪费时间,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让景区的运营更精细化,能通过合理定价吸引游客消费。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独特 IP,才能让游客愿意 “为差异买单”。如四川,举办的 “蓉城之秋” 国际音乐季,把音乐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吸引了大批游客;还推出了智能穿戴设备,游客戴上设备就能近距离 “触摸” 文物细节,比如在三星堆博物馆,用设备能看到文物的 3D 模型,还能听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 “沉浸式文化体验” 让游客觉得 “值”,自然愿意消费。还有陕西西安的 “大唐不夜城”,把唐代文化融入街区,游客能看唐装表演、吃唐代小吃,这种独特的文化 IP,让游客不仅愿意来,还愿意多花钱体验。
发展夜间经济也是提升消费的有效方式。夜间是旅游消费的 “黄金时段”,延长营业时间、创造新的夜间消费场景,能在不增加游客数量的情况下,提高旅游收入。综合美团、携程、去哪儿等平台的数据,四川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夜间文旅消费同比增长 18.2%,其中成都的宽窄巷子晚上推出了 “非遗夜市”,游客能买手工艺品、看非遗表演;乐山的张公桥美食街延长营业时间到凌晨,吸引游客吃夜宵,这些夜间场景都带动了消费。这些案例说明,只要有好的夜间体验,游客是愿意在晚上花钱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 “摆脱门票依赖,发展多元收入”。过去景区靠门票赚钱,现在必须拓展收入来源。四川 18 家 5A 级景区,假期累计接待游客 522.35 万人次,门票收入 2.14 亿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举办了 86 场营业性演出,吸引观众 21 万人次,票房突破 1 亿元,演出收入虽然不如门票,但已经成为重要的补充。未来景区可以多发展演出、文创、餐饮、住宿等多元业务,比如故宫推出的 “故宫文创”,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元;苏州园林推出的 “夜游园林 + 实景演出”,也成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说到底,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不再是比谁的游客多,而是比谁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消费体验。游客 “不愿花钱”,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想为低质、高价的产品买单。只要文旅产业能跟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好科技赋能、文化挖潜、场景创新,就能把 “人次优势” 变成 “消费优势”,让旅游市场真正实现 “旺丁又旺财”。
扫一扫添加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总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511400
生产基地地址: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
联系电话:020-39388591 传真:+8620-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18675872398(微信同号)
业务邮箱:hs@gzhais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