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设计_康养度假_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策划_温泉度假区/村设计公司_海森文旅设计院

  • 首 页
  • 关于海森
    • 海森简介
    • 发展历程
    • 荣誉资质
    • 加入海森
  • 业务范围
    • 策划与规划
    • 建筑 / 装修与景观设计
    • 专项工程设计
    • 游乐设备研发与制造
    • 经营管理
    • 投资合作
  • 成功案例
    • 温泉度假项目
    • 温泉综合体
    • 文旅综合体
    • 乡村旅游度假
    • 四季主题水乐园
    • 度假乐园EPCO
  • 文旅研究
    • 专题研究
    • 智库
  • 新闻资讯
    • 海森新闻
    • 行业资讯
  • 联系我们

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首页 /
  • 新闻资讯 /
  • 行业资讯 /

返回列表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

  • 作者:海森文旅科技
  •  行业资讯
  •  2025年09月11日

当马拉松赛道穿过古城街巷,当滑雪板划过山地雪原,当露营地配套骑行绿道 ——“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正重构旅游的空间形态与产品逻辑。体旅融合不仅是政策推动的产业趋势,更是游客对体验化、个性化、健康化旅游需求的直接回应。本文将从体旅融合的发展脉络、核心特点出发,拆解其催生的新空间、新产品,并总结项目打造的关键要点,带你看懂这一旅游新赛道的潜力与路径。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1

一、体旅融合的发展:从单一配套到深度共生

体旅融合并非全新概念,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从附属到重点的升级趋势:

1. 初级阶段(2010年前):体育作为旅游配套补充

此阶段以旅游目的地增设体育设施为主,运动功能仅作为旅游体验的配套。例如:景区内修建简单的徒步步道、湖泊周边提供游船租赁,游客的核心需求仍是观光,体育仅为顺路得附加项,典型代表如杭州西湖景区初期的环湖骑行道,仅满足基础代步,无专业配套。

2.成长阶段(2010-2020年):体育与旅游双向互动

随着马拉松、徒步、骑行等大众体育兴起,“以运动为目的,以旅游为载体”的模式出现。地方开始打造“运动赛事+旅游”IP,如厦门马拉松、青海湖骑行赛,游客为参与赛事专程前往,同时带动当地住宿、餐饮消费;景区也主动开发体育主题产品,如黄山推出登山挑战赛,将体育与景观体验结合,体旅从单向配套转向双向赋能。

3.成熟阶段(2020年至今):体育与旅游深度共生

政策层面,《“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各地出台专项政策;市场层面,健康生活的理念普及,游客不再满足一次性的赛事参与,而是追求“体育+度假”的长期体验。此阶段的体旅融合呈现空间一体化、产品场景化、客群精准化特征,例如莫干山打造全域体育度假目的地,将攀岩、骑行、露营等体育运动融入度假全流程,形成体育运动即旅游的新生态。

二、体旅融合的核心特点:三大维度重构旅游体验

相较于传统旅游或单一体育运动,体旅融合项目具备三个鲜明特点,精准击中当下游客需求: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2

1.体验性:从观光到深度参与

传统旅游以简单观光为主,游客是被动参与者;体旅融合则让游客成为主动参与者,通过体育运动体验获得沉浸式感受。例如:在桂林阳朔,传统旅游项目是乘船看山水,而体旅项目的遇龙河骑行则让游客沿着河岸骑行,近距离感受稻田、村落与山水的互动,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就是旅游体验的核心。

2.场景性:从单一景区到全域空间

体旅融合打破了“旅游只能在景区内”的局限,将体育运动场景延伸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山地湖泊等全域空间。例如:北京奥森公园体育旅游综合体,不仅是城市公园,更是集跑步、骑行、露营、亲子运动于一体的全域体育运动空间;贵州的环万峰林徒步路线,将徒步场景与乡村聚落、喀斯特地貌结合,形成一步一景的全域体旅体验。

3.持续性:从短期打卡到长期复游

传统观光旅游的复游率普遍低于5%,而体旅融合项目凭借体育运动技能提升、赛事参与、健康目标等需求,吸引游客长期复游。例如:滑雪类体旅项目(如崇礼太舞滑雪小镇),游客为提升滑雪技能,会在不同的雪季多次前往;亲子运动营地(如广州长隆体育亲子营地),家长为孩子的运动成长,会定期参与不同主题的亲子运动活动,复游率可达30%以上。

三、体旅融合的新空间:四类场景解锁新载体

体旅融合不再局限于健身房、运动场等传统运动空间,而是结合旅游资源,打造出四类创新空间形态,覆盖不同自然与城市场景:

1.山地型体旅空间:自然资源与极限运动的结合

场景特点:依托山地、峡谷、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高强度、高体验感的极限运动与户外探索。

代表项目:贵州黔东南州黄平野洞河景区(飞水崖瀑布瀑降项目)

空间设计:以 120 米高的飞水崖瀑布为核心载体,依托奔涌水流与青山叠翠的生态环境,打造专业瀑降场地;瀑布畔配套野咖咖啡馆,与自然景致无缝融合,形成“运动挑战+休闲休憩”的空间组合;周边梳理步行栈道,串联瀑布观景点与咖啡馆,保障游客动线流畅。

核心体验:游客穿戴专业装备,在教练指导下沿瀑布岩壁垂直下降,感受水流冲击与高空挑战的刺激,同时沉浸式欣赏周边山水风光;完成瀑降后,可在“野咖咖啡馆”品尝咖啡、特色小吃,吹着瀑布凉风放松休憩。

创新点:将天然瀑布资源转化为极限运动场地,填补区域内“瀑降+休闲”业态空白;以瀑降、咖啡馆为传播爆点,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口碑发酵,吸引周边省市等外地客群;项目带动景区热度攀升,成为乡村生态旅游与体旅融合的特色标杆,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活力。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5

2.滨水型体旅空间:水域资源与亲水运动的结合

场景特点:依托湖泊、河流、海洋等滨水资源,开展游泳、帆船、皮划艇、桨板(SUP)等亲水运动,兼具休闲与竞技属性。

代表项目:山东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

空间设计:以青岛奥帆中心原有场馆为基础,改造为集帆船体验、桨板教学、海上观光于一体的滨水体旅空间,配套帆船俱乐部、水上运动装备店、海景餐厅;

核心体验:游客可参与帆船体验课(专业教练带教,学习基础驾驶技能)、海上桨板日出之旅(清晨在浮山湾划桨板,观赏海上日出);

创新点:将奥运场馆资源转化为大众体旅空间,推出亲子帆船营、企业帆船团建、情侣海航线等产品,实现专业竞技空间向大众旅游空间的转型。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6

3.城市型体旅空间:城市资源与日常运动的结合

场景特点:利用城市公园、街巷、体育场馆等资源,开展低强度、高频次的日常运动,满足城市居民就近休闲与游客城市体验需求。

代表项目:上海徐汇滨江体育旅游带

空间设计:沿黄浦江岸线打造11公里长的滨江步道,串联滑板公园、篮球场、骑行道、露天剧场等运动与休闲空间,同时保留工业遗存(如老厂房改造的运动场馆);

核心体验:市民可日常骑行、跑步,游客可参与滨江骑行导览(沿滨江了解上海工业历史与城市景观)、周末滑板嘉年华(观看专业滑板表演,体验基础滑板动作);

创新点:将城市滨水空间从交通岸线改造为体育+文化+旅游的复合空间,实现城市更新与体旅融合的双向赋能。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9

4.乡村型体旅空间:乡村资源与休闲运动的结合

场景特点:依托乡村田野、果园、村落等资源,开展徒步、骑行、农事运动、亲子运动等低强度休闲体育运动,契合乡村振兴与休闲度假需求。

代表项目: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汆塘村沿河洞篮

空间设计:坐落于连绵大山之中,凤鸣洞被改造成独特的洞穴篮球场,可容纳2500 - 3000名观众,洞内灯光、彩带布置营造热烈赛事氛围。洞外周边设置小吃店铺与摊位区域,满足游客餐饮需求。借助当地喀斯特地貌与乡村自然风光,规划徒步路线,串联村落、农田与自然景观节点。

核心体验:游客能现场观看别开生面的“洞穴篮球赛”,感受在天然恒温、遮风挡雨的洞穴内,球员激烈对抗与观众热情助威的独特氛围。参与乡村徒步,欣赏沿途乡村田园风光,了解土家族民俗文化。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惬意。

创新点:开创“洞穴篮球+乡村旅游”模式,利用天然洞穴资源打造体育赛事场地,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以体育赛事为引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探索出一条乡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10

四、体旅融合的新产品:三大创新方向,覆盖多元客群

体旅融合的产品不再是“体育项目+门票”的简单组合,而是围绕客群需求设计的场景化、个性化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1.赛事型体旅产品:跟着赛事去旅行

客群定位:运动爱好者、竞技参与者、赛事观众

产品特点:以专业或大众赛事为核心,配套旅游服务(如赛事期间的住宿套餐、景区门票优惠、赛后观光路线),形成“赛事+旅游”的完整链条。

代表产品:云南环洱海自行车赛

产品设计:每年举办一次,分为专业组(竞技比赛)与大众体验组(50公里休闲骑行);为参赛者提供“赛事+住宿+洱海观光”套餐,赛后可游览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

市场反馈:2024年赛事吸引参赛选手1.2万人,带动大理周边住宿预订量增长40%,赛事期间大理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13

2.体验型体旅产品:以技能学习为核心,满足深度体验

客群定位:亲子家庭、运动新手、休闲度假客群

产品特点:以学习一项体育运动技能为核心,配套专业教学与休闲服务,强调体验过程而非 竞技结果。

代表产品:海南万宁日月湾冲浪体验

产品设计:针对零基础游客,推出 “1对1冲浪教学”(2小时/节,含装备租赁、专业教练指导),配套“冲浪+海景民宿”套餐;为亲子家庭设计“亲子冲浪营”(3天2夜,含冲浪教学、沙滩亲子游戏、海洋科普);

创新点:将冲浪从专业体育转化为大众体验产品,通过短时间、低门槛的教学设计,降低参与难度,2024年日月湾冲浪体验课接待量达15万人次。

3.康养型体旅产品:以健康为核心,结合体育与养生

客群定位:中老年群体、亚健康人群、养生爱好者

产品特点:以“轻运动+康养服务”为核心,运动强度低、注重身心放松,配套中医理疗、营养膳食等服务。

代表产品:浙江湖州莫干山裸心谷康养运动营

产品设计:推出7天康养运动计划,每天安排1-2项轻运动(如森林瑜伽、山地徒步、太极等),配套中医经络按摩、有机膳食;设置健康监测服务,为游客提供基础体检与运动建议;

创新点:将运动与康养深度结合,运动项目根据游客健康状况定制,避免高强度运动对身体的负担,2024年客群平均年龄45岁以上,复游率达35%。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17

五、打造体旅融合项目的关键要点:四大维度确保落地成功

体旅融合项目并非“运动设施+旅游服务”的简单叠加,需从资源适配、客群定位、产品设计、运营保障四个维度系统规划,避免同质化与落地难问题:

1.资源适配:拒绝盲目跟风,找对体育与资源的结合点

核心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或城市资源,选择适配的体育运动类型,避免山地搞水上运动、城市硬搞极限运动。

实操建议:

自然资源评估:山地资源优先发展徒步、攀岩、滑雪;滨水资源优先发展帆船、桨板、水上自行车;乡村资源优先发展农事运动、乡村骑行;

2.客群定位:不追求全客群覆盖,聚焦精准细分客群

核心原则:不同体旅产品对应不同客群,避免一个项目满足所有需求,导致产品无特色。

实操建议:

按年龄细分:亲子客群侧重安全、趣味(如亲子骑行、农事运动);年轻客群侧重刺激、社交(如极限运动、赛事参与);中老年客群侧重 轻量、康养(如森林徒步、太极);

按运动基础细分:新手客群提供入门体验课(如1小时冲浪教学);进阶客群提供技能提升营(如3天滑雪进阶培训);专业客群提供竞技赛事(如山地马拉松专业组)。

3.产品设计:重视体验,打造场景化产品链条

核心原则:体旅产品的核心是体验,需围绕运动场景设计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链条,避免出现只有运动,没有旅游的情况。

实操建议:

场景化包装:将运动项目与当地文化、景观结合,如敦煌沙漠徒步包装为重走丝绸之路主题,沿途设置古城遗址打卡点;

配套服务跟进:体育运动项目需配套对应的住宿(如滑雪项目配套雪场酒店)、餐饮(如徒步项目配套能量补给站)、装备服务(如租赁、维修),确保体验流畅。

4.运营保障:重视运营,建立专业、灵活的运营体系

核心原则:体旅项目需专业运营团队(体育教练、赛事组织)与旅游运营能力(客群服务、营销推广)结合,同时具备灵活调整能力。

实操建议:

团队组建:引入专业体育运动机构(如滑雪学校、冲浪俱乐部)负责教学,联合本地旅游企业负责住宿、餐饮服务;

动态调整:根据季节(如夏季推水上运动、冬季推滑雪运动)、客群反馈(如根据亲子客群建议增加儿童运动设施)调整产品,保持新鲜感。

六、总结:体旅融合 —— 从产品创新到生活方式

体旅融合的本质,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体育为旅游注入体验感与复游力,旅游为体育拓展场景与客群。从福建攀岩咖啡到青岛的帆船体验,从城市滨江的骑行道到乡村田野的徒步路线,体旅融合正从小众项目走向大众生活。

未来,体旅融合不再是单一项目的创新,而是全域空间的重构——城市将成为日常运动与短途旅游的载体,乡村将成为休闲运动与乡村度假的目的地,自然景区将成为极限运动 与生态体验的乐园。对于项目打造者而言,需紧扣资源适配与客群需求,避免同质化跟风,方能在体旅融合的浪潮中打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对于游客而言,体旅融合将带来更丰富、更深度、更健康的旅游体验,让体育成为旅游的新打开方式。


热门资讯

  • 23项!2025 上半年国家层面文旅政策汇总

    23项!2025 上半年国家层面文旅政策汇总

  •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

    体旅融合:从运动到体验,解锁旅游新空间与新产品

  • 不止王婆说媒,万岁山的长红逻辑与文旅产业的本质回归

    不止王婆说媒,万岁山的长红逻辑与文旅产业的本质回归

  • 文旅项目夜经济的十个开发方向

    文旅项目夜经济的十个开发方向

  • 案例解析文旅项目改造策略与运营模式分析

    案例解析文旅项目改造策略与运营模式分析

近期创作领域

  • 海森文旅
  • 海森文旅科技集团
  • 温泉旅游
  • 温泉旅游发展规划
  • 康养小镇
  • 康养度假小镇
  • 策划及概念性规划
  • 温泉康养
  • 概念性规划

经典案例

信宜莲花湖庄园温泉水乐园项目
  • 上犹润达·南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
  • 南北湖开元森泊度假乐园
  • 宁波阿拉的海水上乐园
  • 狼牙山桃花谷乡村风情度假区
  • 杭州千岛湖森泉湾国际康养度假区
海森文旅科技集团
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总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511400

生产基地地址: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

联系电话:020-39388591   传真:+8620-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18675872398(微信同号)

业务邮箱:hs@gzhaisen.com

海森文旅科技集团

广东海山游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广州海森度假区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网站

广州海森度假温泉设计建造有限公司网站

广州海森旅游策划设计有限公司网站

友情链接:数据治理

Copyright © 2002-2025 海森文旅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 |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12398号 | xml网站地图 | txt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