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作为连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纽带,曾被视为素质教育深化的关键载体,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经历过快速扩张。然而,2025年暑期,这一赛道却遭遇显著“降温”,与2024年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市场波动不仅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更暴露出教育需求与商业供给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本文将从概念厘清出发,通过数据对比揭示市场变化,深入剖析遇冷成因,解读家长选择逻辑背后的教育焦虑,并直指当前研学旅游存在的核心问题,最终探索行业未来的转型方向与破局路径,为重塑市场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思考。
研学旅游是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机构主导,以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校外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实地探索、实践操作和跨学科学习,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例如,学生在博物馆通过文物修复工作坊理解历史,或在生态基地通过标本制作掌握生物分类知识,强调“学为主体,游为载体”。
与游学相比,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更系统化。游学以文化体验为主,侧重语言学习或兴趣拓展(如海外名校参观、特色技能学习),而研学旅游需与学校课程体系衔接,围绕特定学科目标设计课程,例如将地理课本中的地貌知识转化为地质考察活动。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游学是“行走的课堂”,研学则是“课堂的延伸”,前者注重视野拓展,后者强调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
2024年暑期研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携程数据显示订单量同比激增175%,国内研学人数增长2倍,海外研学增长120%。这一盛况与疫情后积压的出行需求、政策推动密切相关。然而,2025年暑期市场却急转直下。
订单量下滑:多地研学机构反映订单减少30%-50%,部分机构为维持运营大幅降价(如北京半日研学从300元降至200元);
客单价缩水:高端长线研学产品(如海外名校插班项目)报名量锐减,家长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短线产品;
机构生存危机:中小机构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头部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勉强维持,但毛利率从30%降至25%以下。
这一逆转折射出市场从“野蛮生长”向“理性回归”的转型阵痛。
1.经济环境倒逼消费降级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家庭教育预算收缩。2025年暑期研学产品均价较去年下降 15%-20%,但家长仍倾向将资金投入补习班等“确定性更高”的教育消费。例如,一线城市家长更愿为每小时500元的一对一数学辅导付费,而非花费上万元的7天研学项目。
2.政策监管与行业标准的阵痛期
2025年5月实施的《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强制要求人员配比(研学导师与学生不低于1:30)、课程研发标准化及安全预案备案。中小机构因合规成本骤增(如师资培训、设备升级)被迫退出,导致市场供给短期收缩。
3.产品同质化与体验空心化
市场上80%的研学项目仍停留在“景点打卡 + 知识讲解”模式,缺乏深度互动与探究性学习。例如,某航天主题研学仅安排参观卫星模型和拍照,学生无法参与模拟发射等实操环节,导致家长认为“不如自己带孩子旅游”。这种“游而不学”的现象削弱了产品价值认同。
4.信任危机与安全焦虑
频发的安全事故(如接送失误、食宿卫生问题)和消费纠纷(如行程缩水、证书无效)严重损害行业口碑。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研学相关投诉同比增长40%,涉及虚假宣传、合同违约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家长顾虑。
1.升学压力主导决策
中高考竞争压力下,家长更关注“短期提分”而非“长期素养”。补习班通过题海战术、考点突击等方式,能快速提升成绩,而研学的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评估。
2.教育效果的可验证性差异
补习班通过周测、月考等机制提供即时反馈,而研学的跨学科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缺乏可视化成果。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参加研学后仅获得 “一张证书”,但该证书对升学无实质帮助,导致投入产出比失衡。
3.时间成本与风险规避
补习班按固定课时安排,家长可精准规划暑期时间;而研学需全程托管,且存在行程变动风险(如天气影响、交通延误)。如某家长因研学机构临时变更路线,被迫调整工作安排,最终选择退费。
1.教育性与商业性的失衡
部分机构为追求利润,将研学简化为“旅游 + 讲座”,课程设计缺乏教育学理论支撑。例如,某农耕主题研学仅安排插秧拍照,未融入农业科学知识,导致“教育价值被旅游属性掩盖”。
2.师资专业化程度不足
研学导师多由旅行社导游或兼职大学生担任,缺乏系统的教育训练。2025年某机构因导师资质不足,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操作失误受伤,暴露师资培训短板。
3.评价体系缺失
目前研学效果评估多依赖机构自评或家长主观反馈,缺乏第三方认证机制。例如,某科技研学宣称“培养编程思维”,但未提供能力测评工具,家长难以判断真实性。
4.价格体系混乱
同类产品价格差异可达3-5倍,高端项目溢价严重。例如,某7天海洋研学收费1.2万元,实际成本仅5000元,包含高额品牌溢价和营销费用。
1.教育专业性升级
课程研发标准化:参照《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建立课程设计的“目标 - 内容 - 评价” 闭环体系,例如将物理学科的力学原理转化为桥梁搭建实践课。
师资认证体系:推行研学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从业者具备教育学背景或行业专业知识,如地质研学导师需持有相关专业证书。
2.技术赋能与数字化管理
智慧平台建设:借鉴安徽“皖美研学”2.0 平台经验,整合课程资源、安全监控和效果评估功能,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与全流程透明化。家长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与活动轨迹。
沉浸式技术应用:引入AR/VR技术,将历史场景复原或科学实验虚拟化,提升学习体验的深度与趣味性。
3.政策协同与行业自律
跨部门监管机制:建立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
行业协会引领:推动制定《研学旅游质量分级标准》,通过星级评定引导机构差异化竞争,例如将课程研发投入占比作为评级核心指标。
4.成本优化与价值重构
资源整合模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课程,共享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例如,中广核将核电科普基地开放为研学场所,既提升教育价值又盘活闲置资产。
结果导向的产品设计:提供可量化的学习成果,如与权威机构合作颁发技能证书,或通过项目式学习(PBL)产出研究报告,增强家长对教育效果的感知。
1.强化信息披露
在合同中明确课程大纲、师资资质、安全预案等细节,避免“综合服务费”等模糊表述。某机构曾因在合同中注明“导师团队含2名生物学硕士”,报名转化率提升25%。因此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很有必要性,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行程设计与质量评估,增强透明度。
2.差异化产品供给
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分层课程:小学阶段侧重兴趣激发,中学阶段注重学科探究,高中阶段强化职业体验。开发“研学 +”融合产品,如“研学 + 体育”、“研学 + 艺术”,满足多元需求。例如推出“考古研学 + 陶艺制作”,将历史学习与艺术创作结合,提高复购率。
3.构建家校协同网络
提供行前预习材料与课后拓展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在研学后完成调查报告并在班级分享,将研学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定期举办家长说明会,通过案例展示、效果分析等方式,帮助家长理解研学的长期教育价值,例如某机构通过对比实验数据证明,参与研学的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测试中得分显著提升。
研学旅游的遇冷并非市场需求的消失,而是行业发展从“粗放扩张”转向“品质竞争” 的必然过程。唯有回归教育本质,通过专业化课程设计、数字化管理升级和透明化服务重建信任,才能让研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在素质教育浪潮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定位。未来,那些能将“游的趣味”与“学的深度”有机融合的机构,将在市场洗牌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扫一扫添加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总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511400
生产基地地址: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
联系电话:020-39388591 传真:+8620-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18675872398(微信同号)
业务邮箱:hs@gzhais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