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态和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在当前的休闲旅游时代,景区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这些趋势既给景区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深入了解这些趋势,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景区出现的新趋势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展开探讨,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景区发展的新趋势
(一)逆景区化成为休闲旅游常态
在休闲度假旅游时代,旅游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异域观光。从空间维度来看,景区不再是区域旅游中唯一的旅游吸引核,景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往,人们旅游往往直奔知名景区,而如今,城市的街区、社区,乡村的田野、村落等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的目的地。一些城市的老街区经过改造后,保留了独特的历史风貌,融入了特色的餐饮、文创等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地区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了都市人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游客可以在乡村体验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等活动。
从时间维度而言,随着夜间经济的兴起及推广,夜间旅游更能满足休闲度假的需求,它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还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而大多数传统景区“朝九晚五”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一票三天、多天制门票等灵活的门票制度逐渐成为趋势。许多地方通过打造夜间灯光秀、举办夜间文化演出、开设夜市等方式,丰富了夜间旅游产品。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夜晚灯火辉煌,各种唐文化主题的表演、互动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极大地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了消费。
(二)一线景区“旺丁不旺财”
近年来,一些一线景区(如国家4A级及以上的景区)呈现出“旺丁不旺财”的景象,游客接待量众多,但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旅游市场的细分化和体验深化趋势使得游客的消费更加分散。随着近郊游、乡村游、公园漫步等近距离旅游的兴起,人流不再集中于一线景区,分散到城乡各个领域。加上随着自驾、露营等“+ 旅游”新模式的出现,承担了一线景区的部分功能及其消费,因此也分流了该部分的收入。
另一方面,一线景区自身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许多一线景区过于依赖门票收入,而在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二次消费项目上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例如,景区内的餐饮价格偏高且品种单一,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导致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除了门票外寥寥无几。
(三)旅游吸引核从风景转向场景
传统观光旅游中,风景是无可替代的核心吸引物。但在泛旅游、大休闲市场中,风景的绝对主导地位被打破,场景成为新的核心吸引力。场景化文旅将所在地的空间、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元素深度融合,构建出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场域情境,这种跨越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形态,比单一风景更具吸引力。
如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不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场景化设计形成合力。如西安 “长安十二时辰” 街区,以唐代市井文化为内核,通过服饰、饮食、演艺的全景还原,让游客在沉浸式互动中穿越时空;成都东郊记忆则将旧厂房与文创产业结合,工业风的空间里,音乐演出、艺术展览与潮流市集交织,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消费场景。游客在此消费的不仅是产品或服务,更是场景所承载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四)旅游格局从泛旅游迈向大休闲
旅游市场正朝着细分化和体验深化的方向发展,从远方到近处的旅游转变明显。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放松身心、体验生活的休闲方式。近郊游、乡村游、城市公园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形式层出不穷。
这种转变使得旅游的边界不断扩大,形成了大休闲的格局。旅游不再仅仅是出远门、去另一个陌生城市,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例如,人们会利用周末时间在城市及周边的公园进行野餐、露营、骑行,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这些都属于大休闲旅游的范畴。
(一)打造“小而美”的旅游产品
在逆景区化和旅游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下,小而美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小而美”强调的是精准定位、特色鲜明、体验优质,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深度化的需求。
要打造小而美的旅游产品,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找到独特的卖点。例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可以围绕其历史故事、传统手工艺等打造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入了解村落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互动性、参与性的项目。比如,在乡村旅游中,可以设置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劳动;在文化旅游中,可以安排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如陶艺制作、剪纸等,让游客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要注重细节的打造。从旅游设施的建设到服务的提供,都要体现出精致和人性化。例如,在景区内设置舒适的休息区、清晰的指示牌,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便捷。
(二)整合资源,构建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面对逆景区化和旅游格局的变化,整合资源,推动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然选择。这需要打破景区、城市、乡村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功能的互补。
在空间上,将景区、度假区、街区、社区、园区、商区等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例如,城市可以将周边的景区、乡村纳入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体化的旅游线路,实现游客的顺畅流动。城市的商业街区可以与周边的文化景区相结合,形成 “购物+文化体验”的旅游模式;乡村可以与城市的度假区合作,提供特色的农产品和休闲体验项目。
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实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的共享。可以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信息,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查询和预订服务;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将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景区、城市、乡村之间的通达性;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在城乡结合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三)盘活低效资产,提升景区经济效益
对于一些存在低效资产的景区,盘活这些资产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景区内的低效资产可能包括闲置的土地、厂房、旧建筑等,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可以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可以将闲置的旧建筑改造为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咖啡馆等。例如,一些老旧的厂房,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改造为文创园区,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入驻,开展创作、展览等活动,同时引入餐饮、零售等业态,形成一个集创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场所,吸引游客前来。
对于闲置的土地,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土地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可以开发为露营地、亲子乐园等;如果土地位于景区核心区域,可以建设一些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小型演艺广场、主题花园等,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
在盘活低效资产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主题相契合,避免盲目开发。同时,要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二次消费比例
针对一线景区 “旺丁不旺财” 的问题,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二次消费比例是关键。景区要改变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的现状,通过丰富二次消费项目,提升游客的消费意愿。
在餐饮方面,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合理定价,提高餐饮品质。可以引入当地知名的餐饮品牌,或者开发景区专属的特色餐饮,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地方文化。同时,优化餐饮环境,营造舒适的用餐氛围。
在购物方面,开发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旅游纪念品。结合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主题,设计出独特的纪念品,如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等,提高纪念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可以设置特色的购物街区,集中展示和销售这些纪念品,方便游客购买。
在娱乐方面,增加多样化的娱乐项目。根据景区的定位和目标客群,引入适合的娱乐项目,如大型实景演出、互动体验游戏、亲子游乐设施等。这些项目可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消费。
(五)适应旅游需求变化,优化服务体系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景区需要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建立景区官方网站、手机 APP 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在线门票预订、景区导览、信息查询等服务。引入人脸识别、智能导游等技术,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注重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代步工具、优先通道等;为儿童提供专门的游乐区域和看护服务。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让游客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景区内的安全设施建设,如监控设备、消防器材等;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定期对景区内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游客的安全。
当前景区发展面临着逆景区化、一线景区 “旺丁不旺财”、旅游吸引核转变、旅游格局扩大等新趋势。这些趋势是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对景区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景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景区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打造 “小而美” 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整合资源,构建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拓展旅游空间;盘活低效资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经营模式,增加二次消费;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游客体验。只有这样,景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旅游体验。
扫一扫添加微信
关注微信公众号
总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511400
生产基地地址: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
联系电话:020-39388591 传真:+8620-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18675872398(微信同号)
业务邮箱:hs@gzhais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