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乡村旅游如何走出“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_海森文旅设计院
海森文旅官网欢迎您!
020-39388591    18675872398
乡村旅游如何走出“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_海森文旅设计院
行业资讯

乡村旅游如何走出“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

作者:海森文旅科技    时间:2023-09-21 17:38    阅读量:0

旅游需要靠文化来支撑,乡村旅游也不例外。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现实中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挖掘到乡村的原真文化,仅仅将乡村的文化表象粗暴放大和复制,使得塑造出来的乡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和独特性,陷入了新的“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那么,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海森文旅研究院认为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用各地文化塑造不一样乡村。

01/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这些年“美丽乡村”工程的推进,很多村子都改变了破败旧貌,看上去确实比原本像样了很多。但仅是外表的好看,并不足以支撑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灵魂内核的村庄,很容易就被贴上“千村一面”的标签。

想要在乡村旅游市场的大红海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就成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因为乡村文化是最具属地特色的一种文化基因,通过独有的地方特色优势作为突破口,才能形成抢占乡村旅游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者都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对原真文化的深究和表达。因为部分人片面的以为乡村生活不过就是简单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并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乡村文化隐藏在历史积淀塑造的人文内涵中。每个村名的背后,藏着一个人或一件事;村庄的建筑格局,是千百年择优而居的生存状态;聚落的形态,来源于一个望族或一段历史;村庄风水,包含着先祖生存的智慧。

乡村文化也反映在乡村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风民俗;有因地理环境差异、民族差异形成的不同饮食习惯;有耕作、游牧、捕捞、狩猎等等不同的劳作方式。因此正确认知每个乡村的在地文化属性,以文化为基底,并进行系统的策规放大,才能让游客深入的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魅力。

02/三步法精准提炼乡村文化

步法一:了解乡村文化的基本构成

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了村民采用哪种生产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材料,决定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的景观。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因此挖掘美丽乡村文化应该首先了解乡村所处的地域环境,从乡村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三个方面入手。

步法二:吃透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

每个村落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这些村庄,或因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从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转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并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也许,因为朝廷动荡才形成的隐居深山的村落;也许,因为战事所迫才保留的军事要塞;也许,因为某个政客、英雄豪杰或者文人墨客等传奇身世才形成一个乡村聚落......

乡村文化的提炼,需要吃透这些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或人物,才能更好地选择符合且独特的文化属性,打造一个乡村的文化品牌。

步法三:选择认同性强的文化符号

乡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讲,是一种生活环境,也是一种生命印记。而对于游客,对一个乡村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知,想要了解一个村落的故事,需要对本土文化有一种认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这份文化。

因此,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炼一种让村民认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应该是一种“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东西,它可能是本土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民族图腾、可能是生活素材......

而这种文化符号,未来将应用于在村落的景观环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态、文化演艺、产品包装等乡村系统中,成为一个村落的标记或者形象。

03/如何让乡村文化真正融入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涵盖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应该对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确定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围绕着主题对乡村文化进行放大,形成乡村品牌形象。

1.保留当初的风景

文化的保护开发——特殊乡村景观的保留与环保开发

乡村景观,包含因地域环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风貌、乡村聚落形态、后天农田景观等内容,是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之一,在旅游开发时就应该以恢复和保护为原则。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中,除了提升基础的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炼乡村本土的元素,还原乡村本土的风格,将原始的乡村风景保留,将最初的感觉保留,将历史的文脉保留,将乡村的味道保留。

2.回归原始的情怀

萦绕在很多人心中的“乡愁”,其实是远离乡土的人,对于家乡的一种记忆、一种儿时的情怀。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对乡村的一种原始记忆,儿时乡村活动,引起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归属感。

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的节点,是乡村文化的展示载体,同时也是游客感知一个乡村的最直接表现,游客需要一种真实可触摸的乡村旅游;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乡村农事活动体验、乡村农耕技术展示、乡村民俗活动体验等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成为游客感受乡村,寻找儿时记忆的一种体验。

3.还原最初的味道

文化的渗透放大——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与市场营销

乡村农产品,是乡村最真实味道的直接载体,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产业经济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我们会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田”等内容,会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乡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问题,会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农田景观的营造问题......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开发与乡村文化的融入。

有温度的产品,有文化的包装,有目的的营销,才能真正实现“可带走的记忆”。

将农产品变成礼品,提升经济价值;将商品变成记忆,进行情感营销;将文化融入农业, 增加产品内涵;农副产品的文化包装和营销,不仅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还可通过游客,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增强乡村的市场影响力。

4.传承至臻的工艺

文化的传承发扬——民俗文化/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其保护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文化需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04/总结

关注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以点扩面,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验等方式,将挖掘到的乡村文化融入到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中去全面体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驱使下,未来针对乡村发展的政策将会越来越多,把握好这一机遇,机会可能就在前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产业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复合体,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的在欢腾地前行中,有的在痛苦地挣扎着,有的惨烈地倒了下去。如何才能让乡村从开发到运营通过精准的定位规划和模式设计实现良性发展?只有真正做到了以农为本、以乡为魂,才有可能迎来新一轮投资与消费的热潮。